中山三器的铸造及其相关问题中山国
2023/11/20 来源:不详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http://m.39.net/pf/bdfyy/“中山三器”以长篇铭文著称于世。字迹结构匀称秀美,笔画流畅,转折圆润,字口工整,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。当然,内容也极其重要,补史书之阙不少。中山王铁足铜鼎这些铭文如何形成?其实还需探讨。因为青铜坚硬,无论怎么锋利的钢质工具,像在石、牙、骨、木以及金、银、镴甚至红铜等材质上那样契刻,实无可能,只能浅划。在青铜上可以錾、凿、雕、剔,需要较大力作用于工具錾、凿才会有较深的痕迹或剔除某些部分,因此,春秋晚期出现的所谓刻纹铜器,图像非点即短线构成,恰是錾刻证明。中山王铁足铜鼎拓片与“中山三器”相对照,则极少笔画交错叠压、回转出錾、字口毛糙者,也就是说这些铭文总体缺乏錾刻的基本特征,却与铸造铭文面貌相符合。但也可注意到,个别字的某些笔画可见錾痕,字口部分翘起,局部毛糙,说明某些字曾经过錾凿加工。但若是全部铭文俱是錾刻而就,几乎每个字、每一笔画都应有这些錾刻特征。以中山王圆壶本身为证。圈足铭文1行21字,前10字铸铭,字结构基本工整,笔画粗而字口齐;后11字刻铭,字结构歪扭,笔画细且多在结构处断开。对比圆壶腹部铭文与圈足铭文,字体结构均优于圈足但近于铸铭,笔画深浅、流畅近于铸铭,笔画宽度居二者之间,但没有构形不搭的现象,说明腹铭本属铸铭。中山王铁足铜鼎拓片再与典型刻铭对照。东器物库出土的十一祀盉,下腹錾刻铭文20字,字体结构松散,笔画浅而长短无度,常有缺笔,字口参差,这些都是“中山三器”铭文所没有的。罗福颐的判断是科学的。若果铸铭,随即便遭遇两个问题,第一个与中山王圆壶相关。圈足铭文明记铸于十三年,腹部铭文是死后嗣王祭悼之作,若腹部錾铭,顺理成章,先铸之器可随时錾刻。若铸铭,二者只能同时成形,十三年王已死,即使新君未即位,何来十四年成规模铸器?中山王铁足铜鼎足根X光片(李耀光先生惠供)第二个与工艺有关。中山王鼎盖、腹满布铭文,从X光片知道铸造时大量使用了垫片,虽然遗憾现有的X光片没能清晰显示铭文与垫片的关系,但铭文要避开全部垫片几乎不可能,何况垫片在浇注过程中还会飘逸,无疑会对铭文的铸造产生影响,损坏铭文。二者关系有待清楚揭示。可见,“中山三器”铭文的工艺还需要研究。中山王铁足铜鼎耳X光片(李耀光先生惠供)事实上,现在的微痕技术发展迅速,不难解决“中山三器”铭文的錾刻痕迹的有无、种类、普遍性并进而探讨所使用的工具问题,而现有的X光成像技术包括TC扫描技术都会提供可靠的垫片分布与位置信息。这些技术的采用即可澄清“中山三器”以及与之雷同的其他铭器的铭文问题。若确认铭文系錾刻,其中必蕴含着古代超级材料及其使用问题。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,值得期待。转自《中国书法报》期第4版